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剪羊毛》是一首澳大利亚民歌,也是一首少儿歌曲。歌曲反映了牧场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火热的劳动热情。歌曲为二段体结构,其旋律优美欢快,尤其是附点节奏的运用,更给予歌曲活泼跳跃之感。我根据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加性,进展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制造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法、学法。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进一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附点”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 (2)能力目标:培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及表现力。3、教学重、难点(1)感受附点节奏及休止符给予歌曲欢快跳跃的情绪及其表现作用,能唱准确。(2)创编恰当的节奏表现歌曲的情绪。二、教法分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作为音乐学科,在实施素养教育过程中,更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执教歌曲《剪羊毛》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歌曲的音响特点,指导学生于倾听中学习,于创编中进展,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学法分析根据教学目标,老师的思路,学生主要是运用了练习法、欣赏法和表演法四、教学过程分析(一)创设情境:为了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机境。(1)播放音乐,学生自编动作进教室。(2)我用语言组织教学:同学们,在欢快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音乐课又开始了。今日的音乐课,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参加一个漂亮的大牧场,看一看牧场上有什么?(二)音乐小练习教学中我运用投影机课件,播放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漂亮的大牧场,首先走出一个小男孩,接着又跑出一匹大马,这时,在牧场的栅栏上出现了两条节奏不同的旋律。老师用电子琴弹奏旋律,引导听辨:哪一条旋律是表现小男孩“走”过来的?哪一条是表现大马“跑”过来的?学生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感受到带有附点节奏的旋律表现的是大马跑过来的,并通过模仿大马跑的动作进一步体会到附点节奏跳跃、不稳定、赋有动感等特点。此环节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心里特点。学生将视听有机结合,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既“看”到了不同节奏表现出的不同形象,又听到了不同节奏的特点,尤其是初步感受到附点节奏的特点,从而使本课的知识难点得以顺利得以解决。(三)新授歌曲《剪羊毛》1、听歌曲录音。引导学生初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