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文 [以“问题导学”来实现有效对话] 编者按对话,作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虽然已经以其多样的形式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综观当下课堂,对话实效性低下的现状依旧存在。本刊特刊登一组文章,对如何构建好对话的平台,实施好对话的策略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所谓问题,意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需要讨论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导学”是指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有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过程。问题导学,是指老师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载体来展开教学活动。 这里所说的“对话”,已经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指发生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中的对话,称之为“教学对话”。从对话的对象上来说,有学生主体的自我对话、个体与群体的对话、自个体与他个体的经验世界的对话等等。本文试结合日常的数学课堂,谈谈以问题导学来实现有效对话的几点做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关注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主体的自我对话 凡是教学活动,都离不开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依据。问题导学就是根据问题设计、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拓展的过程来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学不是老师单一地传递已有的知识与信息,而是变成师生共同合作进行的问题解决式学习。关注问题导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实现学习主体的自我对话,从而使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数学学习经验、自我的问题解决经验对话,深化理解文本。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老师提前布置导学题。 1.仔细看书第 18~19 页,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2.找一找身边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根据练习五第一题的要求,指出圆柱体的底面和侧面,指出圆锥体的顶点和底面。 3.尝试完成教材第 19 页的“练一练”。 4.看书后有什么疑难之处,写在练习本上。 上新课时,老师先让学生沟通自学情况,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操作活动。 比如,有的学生在沟通时谈到,幼儿园时就已经认识了圆柱体,只是知道了名称,现在自学了书本,知道以前看过的都是直圆柱。 有的学生说,看了书本,知道圆柱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可是,在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看不到它的高。 有的学生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家里造房子时,看到堆在地上的黄沙,也是圆锥形的。但是怎么测量它的高呢? …… 不难发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