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农民高速推动城市化——关于我国 21 世纪上半叶宏观经济战略的建议一、高速城市化——经济战略的转移 在经历了百年痛苦的改进实验之后,中国自由小农经济走到了其 2400 年历史的尽头。中国现有 5 亿农业劳力、9 亿农村人口,仅照顾 20 亿亩耕地,年均生产 5 亿吨粮食。依现有的技术条件,20 亿亩地不需要 9 亿人,至多需要 1 亿人,甚至仅需要 2 千万农业劳动力。可以说,有 9 亿乡下人的社会不可能是富裕社会;有 9 亿乡下人的经济不可能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分成 9 亿乡下人和 4 亿城里人的国家不可能拥有坚强的社会统一。 几乎每个今日的兴旺国家都经历过 70%的人过农牧业生活的时代。但在同一开展阶段,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拥有我国这么强大的工商业根底设施、垂直有效的中央政府、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惊人的“过剩〞工业生产能力,以及亿万农民工空前的城市化冲动。只要注意到每年春运期间在铁路上盲动的上亿农民工,就知道我们国家欠了多少“城市账〞。 开疆拓土、建立庞大“乡土中国〞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历史使命: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方案、最辉煌壮丽的城市化运动,注定属于中华民族。 自 1950 年以来,中国痛苦地孕育城市化已经半个世纪了。20世纪最后 20 年的市场化不过是中国经济腾飞前的牛刀小试。对中国而言,21 世纪上半叶是个新时代的开端,一个“城市中国〞将从“乡村中国〞中破茧而出,一跃成为全世界工业、金融、教育、文化的中心。 中国全局性的城市化可说才刚刚起步。中国有 70%均人生活在乡村,除开 1 亿必要的农村人口,尚有 8 亿人等待进入城市。这 8亿人,加上以后 30 年里将要增加均 2 亿人,是未来“城市中国〞的主体。假如仅仅把农民看成救济、启蒙、甚至限制的对象,不可能开掘中国农民伟大的制造力。看不起农民,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排斥农民,中国的建设事业也不可能成功。农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主力军,是城市化的主力军,是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人多地大自然资源有限的中国,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重要得多,潜力也大得多的多。睡狮已经醒了。把农民组织起来,解放我国农民的制造力,就是扩大内需,就是让千万头狮子张牙舞爪,奔向全中国,全世界,成为森林之王。依赖城里人的经济和依赖乡下人造城和进城的经齐,思路大不相同。后者以城市化为中心,标志着我国经济战略的新阶段。 作者建议:把加速城市化规定为我国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