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课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20××年 4 月 1 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康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典型案例”课题课例观摩研讨暨李志工作工作访网络研修沟通会上作了一节《分数的意义》的公开课,受到了当地的老师及团队成员的好评。 当课程上完后,独自静思时,整过教学过程又呈现在自己的脑海里,从课前的谈话到课时的导入以及各个教学环节中,存在很多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话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个大问题:超时了。这也是触犯了一个教学能手的大忌,主要在两方面。第一,导入时渗透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有些过耗时,可以进行优化。由一个老师引出“1”,再到班级、会场、地球、太阳系、宇宙等都可以用“1”表示,渗透了“整体”这个教学重点。再由“尽量分一样多”引出平均分,其实“平均分”这是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上已经学习过了,就直接可以说“我把这一块橡皮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份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没有必要藏着说尽量分一样多从而引出平均分,此时会省一些时间的。第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的沟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也有些浪费了时间。主要原因分组时,自己没有清分组的情况,小组内沟通的用时长了。学生全班沟通时,PPT 与学生的汇报没有很好的跟进。从而也会影响时间的。 一个小遗憾:课程的首尾未能很好的呼应。这是我在课堂沟通时突然萌生的想法,即课前沟通时,我让学生报数,习惯上学生利用的是非零的自然数来报数。其实,我想在学生明白了分数意义以后,让学生试着用分数的形式再来报数,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开始,第二个学生报……,每报完一个学生站起来,当 30 个学生全部报完进,课程也进入了尾声,老师适时的宣布下课了,这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从而也与课程的开始形成呼应。 两点思考 备课的思考:分数的产生是放在课前介绍还是放在课后理解?在备课之前,我参照了诸多备课资料,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将分数的产生放在课后的理解上。于是,我反复研读教材的编排意图。在教材上编者是这样设计的:分数的意义下面设计了两幅图,第一幅是古人度量物体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时,该怎么办?于是产生分数。第二幅图是分苹果的图,将苹果一分为二,用分数表示。这两幅图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介绍分数的产生,之后才编排了五幅情境图引出分数的意义。既然教材这样编排也它的编排意图,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分数之后,知道分数的产生,从而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