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放手分析 数学课堂分析 一、课堂教学老师放手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很多老师“顾虑重重”:放手让学生思考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解题不放心;放手让学生讨论不放心;等等;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包办式”、“填鸭式”、“注入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动手参加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整体素养的进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要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去验证自己所学的东西,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的放手也并不是没有边际、没有目的的,脱离实际的去放,而是在老师有组织、有安排、有目的的去“放”,从而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让老师真正成为“导师”,成为学生构建知识路途中的引路人,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应真正的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唱戏展示自己,老师应该像听众那样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进行点拨,为学生的表演“加油喝彩”! 二、数学课堂教学放手的方法 1.换“有目的的引导”为“放手让学生自主摸索” 我们很多老师在引进一节新课的时候,往往有目的性的小心翼翼的导入新课,甚至有的老师“直入主题”。我所谓的自主摸索,就是摒弃老师有目的的导入课,而是在课堂上,利用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发现本节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重难点,以及对本节知识拓宽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 (1)明确任务,自主摸索。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本节知识点的把握,老师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再通过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先行深化探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展示成果做准备。 (2)预设问题,引入探究。如《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这节课学习中,教材中把正弦、余弦、正切混在一起一共提了三个问题,假如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进行探究会远远达不到老师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我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在黑板的一个版块上我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60°角)。在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个问题:(1)你能求出 30°,45°,60°角的正弦值吗?(2)请你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3)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4)请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