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提问面对全体学生,提问大有讲究,诸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直问性提问,使人感到索然无味,未能激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者若善于把握教材特点、旧中求新、平中出奇,从不同的方向或角度提出一些生动、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探究知识的热情。那么,如何因势利导采纳恰当的提问方式设计提问内容呢?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小学课堂为例,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1 变中引新、激发思维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疑,变中引新,激发思维。 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时,若开门见山的引入新课,往往不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但如抓住求平均数和按比例分配的内在联系以及不同点,巧设过渡题,引入矛盾,就容易使学生在困惑中积极思索。上课一开始,可先将课本上的例题改成一道貌似等分除法的题: 承包农场大户计划在 2400 公亩地里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问这两种作物各播种了多少公亩?“各播种了 1200 公亩”。题目一出现同学们就算出来了,为什么大家只想到 1200 一个答案呢?这显然是受求平均数问题的干扰。面对这种情况,可启发大家:“这样算是不是完全正确”?一个反问言外有意,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思索,不少爱动脑筋的同学会全神贯注、认真思考。教者再通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明白:“这一道题不一定等于 1200,它可以是 2000 和 400,也可以是 1400 和1000…..等,只要和是 2400 的两个自然数都行。”然后教者再问:“为什么可以是多组答案?”(因为题目中没有讲到如何分,因此平均分行,不平均分也行)并指出“平均分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等分除法。而不平均分里面大量存在的是按比例分配,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这类题目有什么特征?它应如何分呢?面对新的课题,同学们跃跃欲试,注意力十分集中,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新授,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 2 由此及彼,诱导探究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这些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教者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等,一般教法总是由教者在空锥里装满沙土,然后揭示圆锥体积公式。这种教法导出公式虽然十分顺利,但它不利于学生智力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