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语文,发现韵美——《发现语文》读后感寒假期间,我有幸阅读了孙建锋的《发现语文》这本书,作为一名全国的特级老师、国家级骨干老师,以自己的教学案例畅谈自己和教学的对话。全书都围绕“对话”展开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与教学对话的魅力,理解“对话”既是一种内心的诉求,又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 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智慧,对教育的专注,对语文的深情,对孩子的钟爱,才有了魅力无限的语文对话课堂。纵观实录,孙氏对话往往是展示了一种“使看不见的被看见”的过程。魅力一:平等。孙老师和学生对话时,一次次把舞台留给孩子,甚至自然地下蹲像学生一位亲切的朋友在交谈。魅力二:真诚。每一次的点评独具匠心,润物无声:你的嗓音透着磁性。你可以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后备力量。如沐春风,铿锵有力。你是在考验我的听力?很努力了,尽力就好。在我们平常的课堂上,漫不经心的点评有时过于夸张,有时不痛不痒甚至已经背熟。而孙老师的每一句的点评透着真诚。欣赏但不夸张,点拨但不生硬,深化人心,润物无声。魅力三:诗意。课堂上弥漫着与课文相同的文学气息,学生在浓浓的诗意中触摸着文章的脉搏,吞吐着对文章的感悟与收获。魅力四:智慧老师是课堂的精神领袖,学生是精神殿堂的旅游者,无限的风光在老师的睿智的引领下,精彩的对话中会出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妙境。 在语文教学上,我采纳孙老师的书中的方法,一改以前的老师讲的多的弊端,在一篇课文还未开始讲解之前,先让孩子们自己反复读课文,然后在相应的字里行间写下“读懂的”和“不懂的”举手提出来,在学生们之间沟通或者点拨后再让孩子们读书,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这次解决不了的,才是我上课讲解的重点——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孩子们能自己借助疑问,进入思考的状态。 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猎取知识,老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可能一个学生记住了所学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却有所遗忘。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得充当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使每一个学生在听我的讲解时,都能根据他自己的路子,从意识的仓库里把所储存的东西抽取出来;而假如在意识的仓库里的某个地方正好是个空白,假如有些人的思路在某处断了线,那我就得补充讲解,填补这个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但这一点也是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和艺术的。我努力寻找重复讲解已经学过的教材的最恰当的形式,以便使学得最好的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某些新东西。凡是学生的知识并没有什么空白和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