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莲小说创作中的乡村女性书写马金莲小说创作中的乡村女性书写 尹书亭 摘 要:回族女作家马金莲是当下女性作家群体中较为难得的新秀作家,其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书写西部乡村平凡的农家生活琐事与人情风貌,于平常处开掘出一个独特的女性空间。本文立足于乡村女性书写分析马金莲的小说创作,从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还原、乡村女性生命体验的关注、乡村女性意识启蒙之艰难三个方面,探究作家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马金莲;乡村女性书写;女性意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不断呈现出本土化的势态,女性作家开始关注于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呈现出乡村女性意识的主题。中国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性别文化制约着女性的生存进展,因此,乡村女性的性别启蒙是中国乡村现代性进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乡村女性作家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成长在乡村,成年后依旧与乡村保持着联系,与乡村有更亲切地接触,感同身受地书写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并以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对她们的关爱与赞美,显现出具有启蒙意义的女性叙事。 回族女作家马金莲是当下女性作家群体中较为难得的新秀作家,近二十年来的勤恳创作为其带来了丰厚的文学硕果,成为宁夏西海固走出去的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乡土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作品中,女性占有大量的篇幅,成为其小说中重要的书写对象之一。“马金莲生长于西部农村的回族家庭,这决定了她不可能是一个女权主义者。”[1]但不可否认其看似拉家常式地写作女性意识的萌生,于平常处开掘出一个独特的女性空间。 一、乡村女性生存状态的还原 中国西部最平凡朴素的劳动女性在马金莲笔下成为了主角,真正地向女性生命本体回归,深化到故乡当下年轻女性的情感世界,以女性特有的敏感与细腻把握乡村女性特别的生命体验。 马金莲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贫瘠土地上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乡村女性形象。《1987 年的浆水和酸菜》《碎媳妇》《永远的农事》等篇目中,都可以看到回族乡村女性忙碌的身影,从少年时期她们自然地开启一个女性的劳动史,为以后的嫁人练就各种本事,当了媳妇以后,她们更要承担起琐碎的家务与繁重的劳作,在忍耐、沉默、吃苦中完成了一个农家女性的使命。《1987 年的浆水和酸菜》中作家用浆水比方家中的妇女:“只有新旧交替这几天中,我们才感到了浆水在我们生活里是多么重要。它们就像家庭里的一个女人,这女人长相一般,挣不来大钱,养不了家,所以大家很容易忽略掉这个女人。忽然一天这女人没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