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广东广州二模)“”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A.理学开始遭到批判B.中国近代教育起步C.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答案C2.(2015·山东淄博三模)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解析清末民初,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为后四大菜系的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D项正确。答案D3.(2016·浙江杭州质检)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撰文:我前岁在北京过年,刚过新年,又过旧年,看见贺年的人,有的鞠躬,有的拜跪,有的脱帽,有的作揖,有的在门首悬挂国旗,有的张贴春联。对这则材料中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对传统习俗产生了冲击B.社会习俗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C.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D.新的社会风尚成为社会主流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习俗的改变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新旧杂陈是该时期社会习俗的特点,新的社会习俗尚未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4.(2016·河南洛阳质检)“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繁荣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解析材料中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并不能说明服饰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服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饰引领等级观念的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显示社会风气的败坏,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解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答案D6.(2016·安徽合肥质检)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近代中国()技术门类西方发明上海重庆铁路1825年1876年1934年电报1835年1871年1886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2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6年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③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表中材料显示西方发明在重庆使用时间远远落后于沿海的上海,这说明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故①正确;表格中没有显示民族企业相关信息,故②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庆地区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远远落后,故③错误;从铁路技术发明到中国上海使用是51年,而电灯只有一年,说明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7.(2016·湖南岳阳质检)“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面纱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