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绩效基于流浪儿童视角的分析 【英文标题】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Welfare Policy for Street Children: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eet Children 【作者简介】程福财,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所助理讨论员、博士。(上海 200020) 【内容提要】我国对流浪儿童实施“保护性”的救助政策。流浪儿童救助政策的目标是要在临时救助流浪儿童的基础上,强制性地将他们护送回家。对流浪儿童的民族志调查发现,在没有致力于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保护性”救助政策未能切实满足流浪儿童的需要,不能有效救助流浪儿童。流浪儿童福利政策的革新,需要特别考虑流浪儿童自己的生存实际与主观选择。 【关 键 词】流浪儿童/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福利政策 中图分类号:C913;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5)04-0080-07 一、政策背景与讨论目的 目前,我国共有 100~150 万左右的流浪儿童①。他们终日浪迹街头,得不到负责任的成人的照护,不仅自身面临生存危机,也给社会秩序的维持带来挑战。1995 年,中央明确指出,要试办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儿保中心”)②。从这一年开始,民政部着手建立儿保中心,尝试制度化地为流浪儿童提供照顾、保护。民政部要求每个地级城市都建立一所儿保中心,到 2025年底,全国儿保中心的总数达 130 个③。在尚未建立儿保中心的城市,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则继续由救助管理站承担。 长期以来,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运作都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它们的具体运营,主要是依据旨在保护一般儿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 2025 年国务院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④。这些法规政策,只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作了抽象的原则性规定,操作性低。为了进一步法律规范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2025 年初,民政部等中央十九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2025 年,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十一五”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和《关于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两个文件对我国现存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经验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对我国未来流浪儿童的救助工作提出了总体性的规划。不过,从这个总纲性的规划出发到具体的政策实践仍需要一个过程。 与针对一般流浪乞讨人员的、建立在自愿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