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得“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进展大繁荣任仲平《 人民日报 》( 2025 年 10 月 15 日 01 版) (一)2025 年 10 月 1 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得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得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别得场景,正可瞧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得方位。在世界得横轴上,一个古老得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得坐标。在历史得纵轴上,一种伟大得文化历经盛衰荣辱得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得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就是新中国 60 多年社会变革得思想激荡、30 多年改革开放得精神求索,主旋律就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得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得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进展得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得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得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得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得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制造精神得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得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得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得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楚地把握,党得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得文化变革,所造就得文化进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得文化注入全新得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得“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得经济体制改革制造了令世界其她地区黯然失色得进展奇迹,尽管我们得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得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得挑战前所未有。 这就是一个尴尬得事实:当经济领域得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得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得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得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得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 500 多家出版社得收入总与,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得年收入。 这就是一个悬殊得对比:全世界每 100 本图书,85 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 100 小时音像制品,74 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得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得 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得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得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