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目标]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成为显学→秦朝时期,“焚书坑儒”→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宋朝时期,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被康有为借用为变法工具→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小题精练1.(2017·河北高三1月质量监测)鲁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鲁国的卿家贵族,掌握鲁国实权)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走向全面崩溃B.季孙拒绝出兵是为维护宗法制C.孔子伐齐是因为反对暴政D.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2.(2016·洛阳一模)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3.(2017·吉林质检)在君民关系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董仲舒主张“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长,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据此推断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继承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4.(2016·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5.(2016·开封高三第一学期定位考试)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6.明清时期,北京曾有多次雾霾的记载。明清皇帝极为恐惧,为消除雾霾,曾令文武群臣致斋三日,并禁天下屠宰,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思想最早渊源于()A.先秦儒学B.汉代儒学C.宋明理学D.佛教7.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8.(2016·郑州一模)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A.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B.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C.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D.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9.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10.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B.坚守理学教诲C.儒学最终形成于宋代D.发扬孔孟之道11.(2016·临沂摸底)陈独秀在《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