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运营中的消费心理学原则现代经济学里有个基本假设,就是人是理性的消费者。这样假设的目的是为了削减变量,让问题更好处理。但由于人自身的限制,用户并非绝对理性。因此就产生了一门新的弥补性学问——《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的假设,则是人并非绝对理性,而会出于这样、那样的偏见、限制和心理官惯性,产生各种行为。互联网,尤其是电商,对消费心理学的利用可以说是淋漓尽致。一、心理账户有关心理账户的经典例子,是你拿着 100 元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如果路上你弄丢了100 元公交卡,你仍然会买这张票。但如果你把买票的这 100 元弄丢了,你就有很大的可能扭头回家,不看电影了。同样损失 100 元,为何结果不同?心理账户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人会把自己的钱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有吃饭、有通勤、也有享乐(电影)。你弄丢了通勤里的 100 元,不会对你的享乐账户产生影响,因此你还会去看电影。但如果是享乐里丢了 100 元,你再花 100 看电影,这场电影在你的心里就变成了 200 元,你当然会觉得 太贵,也就干脆不看了。其实,心理账户和马洛斯理论对应,越是高级别的,价格弹性越高,也越舍得花钱。在电商界,也是一样。很多所谓内容电商,详情页里都会给你讲一个故事,提供一个场景,场景对应着爱情、友谊、尊严、提升自我等等高级账户,物品则是场景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顺理成章的,把处于低端账户的物品,放到高端账户里。比如你有向留学生卖老干妈,你说:老干妈,下饭神器!OR 老干妈,故乡的味道!效果当然会不一样。同样是卖酒,导演王小山做的酒虽然名字飘忽的厉害:一梦如是,但说了半天还是这酒好喝。二、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说人在做决定是,不仅会考虑做完这个决定会花掉多少,还会考虑自己已经事先投入了多少成本。举一个例子你就懂了,我们进了一家衣服店,看上一件大衣,锲而不舍的讨价还价,往往店员就会真的做点让步,便宜点卖给你,因为跟你墨迹这么半天了,沉没成本有点高同时你的投入,也导致你更加舍不得这件衣服,所以,讨价还价通过增加双方沉没成本的 方式,达成了一种平衡的妥协。那么在电商里呢,就是“预先予之,必先取之”。 双十一的优惠券,不是直接送你,也不是抢,而是通过各种小游戏来赢取,就是这个道理。你付出的越多,你就越加珍惜这个优惠券,优惠券的核销率也就越高。双 11 的另一个新玩法,订金,也是一个道理,已经预先付出了,自然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