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民生资金”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6 月 17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辽宁锦州掀起一场低保核查风暴,细细“筛”一遍之后,主动退出低保的超过两万人。其中,有因人情关系或其他原因受特殊照顾的,也有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之后不再适合享受低保的。“‘富人开着私家车领低保,穷人流泪盼救济’的现象一旦出现,就难免遭到群众的批评”,当地领导干部的一番话,颇值得回味。无独有偶,此前在湖南耒阳市长坪乡谭南村,低保乱象令人震惊。一个村支书,为本村的 12 人违规办理了低保,其中竟然有 8 人是其亲属,甚至包括已经去世的父亲。与此同时,村里的贫困老人却常年无法得到救助。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民生资金”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让那些中饱私囊、失职渎职、弄虚作假的人付出应有代价,才能让民生资金成为碰不得的高压线。这些新闻折射的问题值得深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主要是病残老弱、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群体。虽然每月只有一两百元钱,却关乎一个家庭的生存维系,关系政策能否执行到位,影响重大。然而在一些地方,“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频出,低保金成了各色人等的“唐僧肉”。骗保和错保,也就意味着漏保,困难家庭享受不到政策惠泽,生活日益艰难。低保不能雪中送炭,症结在哪里? 翻阅相关制度,低保并非没有周全的制度设计。中央层面,有 1999 年出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今年“五一”开始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各地也就低保申领作出了严格规定。然而,有着日臻完善的程序,日益严格的条件,为什么骗保漏保还是屡见不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