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破除国企岗位“世袭制””问题 ?更新时间:2014 年 05 月 24 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时事评论背景: 昨天,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尽快发布促进就业公平的办法,解决国企岗位世袭等问题。(据 5 月 21 日人民日报)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破除国企岗位“世袭制””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说起国企岗位的“世袭制”,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企事业单位用工的“接班制”。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接班制也曾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一定数量并具有一定素质的职工队伍。但时代在发展,人才队伍来源拓展了,企业用人要求提高了,“接班制”或者说“世袭制”必然要被改革,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行一样,总会有一部分既得利益者认为利益受到损害,从而起来阻挠改革。近日大庆油田出台招工新政、“子弟不再全包分配”,这项在外人看来很正常、很应当的事情,就招致了部分职工的抗议。因此,改革者对改革的复杂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坚定改革的立场,另一方面争取被改革者的支持,让改革者和被改革者达成广泛的改革共识。而破除国有企业用人“世袭制”,就内在逻辑而言“公私两利”,理应有共识基础。 从社会层面来讲,具有促进就业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突破意义。自由就业是充分就业的前提,但现实当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就业壁垒。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福利待遇好的国有企业,不公开招聘,优先录用职工子女,这就是就业壁垒之一。必须从促进就业公平的高度破除这个壁垒,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实现国有企业福利待遇的公平共享。从企业自身层面来讲,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既要按市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