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体系——定内容把脉高考——定方向考查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近五年全国卷的高频考点材料设置多以科学发现发明、名人名言、领导人讲话、发展观念的转变、贴近生活的焦点事件等作为试题命制的背景素材,考查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把握、对真理特征、认识过程的理解题型设计全国卷对本课的考查选择题与主观题均有涉及。设问方式灵活多样,选择题既有体现类、启示类,也有依据类、认识类;主观题以体现类试题居多,也有以分析说明类角度进行考查的试题,考查对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理解复习集成块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3)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实践的特点特点侧重点客观物质性强调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能动性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①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②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1]注意:实践是人的活动,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不是实践。[2]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发挥对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必须通过实践。[3]巧记:客观物质性:要素、过程和结果;能动性: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社会性:他人、社会有联系;历史性:相伴历史而发展。[4]辨清: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最终会导致实践活动失败。[5]辨清: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正确认识还是错误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6]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认识的途径,但直接经验并非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