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预分解系统的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摘要: 我厂 1 号 RSP 窑经过 6 年多的运转,系统耐火材料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磨损、烧坏现象。SB 室下部掉砖,进而壳体烧损;SC 室用风不良,导致边壁物料保护层不均衡,局部衬砖磨损严重;斜烟道及鹅颈管侧墙衬砖垮落,由于鹅颈管结构缺陷,常常结皮和堆料;MC 室断面物料分布不均,物料稀相区炉壁烧损,直至筒体严重变形;因窑尾缩口处风速低,喷腾能力减弱而塌料;高温级旋风筒分离效率低,导致物料大量返回,内循环增加等。本文依据热工标定结果,对该预分解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1 RSP 窑系统工况分析 热工标定主要参数对比见表 1、表 2,窑尾高温区工艺流程见图 1。 表 1 预热预分解系统温度变化 ℃ 表 2 RSP 炉的分解进程变化 注:1997 年数据为南京化工大学硅酸地方国营工程讨论所的热工标定结果,SC室出口指斜烟道出进口等同于鹅颈管出口。 图 1 窑尾高温区工艺流程 1.1 三次风温度及其对 SC 室工况的影响 由表 1 可见,三次风温度和入炉生料温度分别只有 600℃和 671℃。入炉生料温度低主要是由于 C4 锥体及下料管增开人孔门较多,外漏风量和散热损失增加引起的,通过加强管理,隔热堵漏后完全可以解决;三次风温度目前基本稳定在 560~580℃,提高的余地很小。其原因是:我厂采纳单筒冷却机,经过多年的运转,内部装置所遭受的磨损和腐蚀不断加剧,而且增加了砌筑耐火砖的长度,熟料停留时间短(约为30min),出机熟料温度高(~290℃),使热效率本身就不高的单筒冷却机热回收率进一步降低(1997 年热工标定结果为 56.6%)。 三次风温度是影响分解率和燃尽率的重要因素。较低的三次风温度导致炉内煤粉着火速度减慢,形成滞后燃烧,特别是 SC 室内煤粉是在纯助燃空气中燃烧,助燃空气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粉燃尽率,三次风温度低,即使分解炉多加煤,SC 室内温度也不会高,反而会加剧煤粉滞后燃烧。从表 1 和表 2 可以看出,SC 室生料出口温度和分解率分别是 948℃和 43.4%,结合入炉生料表观分解率已达 22.6%的实际情况,说明 SC 室内的分解反应极低,煤粉燃烧状况不理想。1.2 MC 室及其鹅颈管 由于 SC 室内煤粉燃尽率及物料分解率低,使得绝大部分的燃烧及分解反应在 MC 室内进行,进而加重 MC 室及鹅颈管的燃烧负荷,致使 MC 室炉壁烧损。 从总体而言,MC 室 A 侧衬料烧损较轻,残存耐火砖厚度普遍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