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 从《京都议定书》生效之路的波折到碳关税的提出,在环保之余,渗透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蕴含了复杂的国家间的博弈,预示着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议将更为激烈,气候谈判甚至可能引发未来较为严重的国际贸易争端。本文通过引入博弈模型,分析了各国在这一过程中的政策抉择,以期为未来的气候谈判博弈和减排机制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碳减排 博弈 碳关税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围绕碳排放进行着紧锣密鼓的政治经济协商和讨价还价《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即将到期,而2025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大会上签署的《哥本哈根临时协议》又未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如今,碳减排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环保领域而成为一场激烈的政治经济博弈,无论结果如何,“碳政治”与“碳经济”将会成为未来几十年世界各国进展战略中的重要主题。 碳关税最早由法国提出,希望欧盟国家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以避开在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的产品遭受不公平竞争,当时由于美国恰是未签署《议定书》的国家之一,坚决反对法国的此提议。而就在2025 年 6 月 22 日,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法案规定,从 2025年起对来自未实行减排措施的国家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纸张等产品实施“边境调节”措施,即征收“碳关税”,以避开美国制造业陷入不公平竞争。 从《京都议定书》生效之路的波折到碳关税的提出,在环保之余,无不渗透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其中蕴含了复杂的国家间的博弈,预示着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争议将更为激烈,气候谈判甚至可能引发未来较为严重的国际贸易争端。其中主要的博弈利益集团可以归结为以欧盟为首的联盟(欧盟、日本等)、以美国为首的联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俄罗斯和进展中国家。 一、《京都议定书》形成前初始排放权分配:发达国家与进展中国家的博弈 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属于非排他性使用的公共资源,对此,单个国家的理性选择将导致过度排放,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导致“公地悲剧”。因此,在不存在超越主权国家的领导者的情况下,假如缺乏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博弈的纳什均衡解就是“囚徒困境”,设计机制来引导人类走出囚徒困境是当务之急而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最优的总体减排规模并在不同国家中分配初始温室气体排放权是关键。 现实中,1 美元的消费品给发达国家居民带来的效用小于给进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