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中国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诊治指南(全文)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 )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类 型,以突然运动诱发短暂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由于相对少见,PKD 易被误诊为癫痫或其他发作性疾病。为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 法律规范化诊治,我国 PKD 诊治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撰写了该指南,并在 神经遗传学组会议上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内容包括 PKD 的临床表 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遗传咨询。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 )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在 1967 年被首次报道并命名[1], 以静止状态下突然运动并诱发出短暂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包括舞蹈 症、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投掷症等[2]。PKD 是发作性运动障 碍中最常见的类型[3],多在儿童期发病,青春期时发作频率最高, 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PKD 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其中家族性 PKD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 级证据),国内学者利用全外显子测序 结合 Sanger 测序,在国际上首次发现 PRRT2 基因(NM_145239.2)是其致病基因[4, 5],之后国内外学者陆续证实了这一结论[6, 7, 8, ]9(B 级证据)。PRRT2 基因突变多为移码突变,其中 c.649dupC 为 热点突变,存在外显不全(incomplete penetrance )及新发突变(denovo )现象[10, ii ] ( B 级证据)。近期,国内学者又报道了 PKD 的 第二个致病基因 TMEM151A[12]。由于 PKD 相对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癫痫或其他疾病[13]。24 年,PKD 的临床诊断标准就已提出[14],但关于 PKD 治疗的循证医 学证据极少。2025年,国内一项横断面临床队列讨论结果提示,服 小剂量卡马西平可以完全控制携带 PRRT2 基因突变患者的运动障碍, 为 PKD 的治疗提供了临床证据[15 ]并得到进一步证实[16 ] (B 级证 据)。2025 年,我国 PKD 诊治领域的专家经讨论形成了 PKD 诊治英 文版专家共识[17],为进一步提高各级临床医生对 PKD 的认识和诊 治水平,我们讨论并制定了中文版指南并归纳出 PKD的诊治流程图(图 1)。本指南的推举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中国肝豆状核 变性诊治指南 2025》[18]。Figure 1 Flowchart of diagnos i 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in patients wi th paroxysmal 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