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老师布置作业需要有四个转向?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老师应努力实现作业观、作业分析、作业设计、作业评价四个转向,持续优化作业实践。2025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解决当前中小学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的问题,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老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和评价者,持续优化作业实践需要实现哪四个转向?01、作业观转向:从“工具”到“进展”很多老师认为,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和预习,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作业被认为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工具。事实上,对作业的这种理解窄化了作业的功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进展。所以,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基本前提是老师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一一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进展。作业既要关注学生对具体学科知识的学习,如小学语文的字词、初一生物的“细胞”概念等,又要强调学生学科思维方法的进展,如数学中的“图形结合”,高中历史的“史料分析”等。作业既要重视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影响,如让学生“挖掘”家风家训,又要关注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育,如遇到作业难题时的自我鼓舞、对完成作业的时间管理等。作业既要鼓舞学生实践参加,如在制作豆腐过程中感受化学的作用等,更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比如,有历史老师提出“在甲午海战中,假如中国海军足够强大的话,中国的历史进程会不会有所改变”的讨论等。作业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它应该促进学生全面而丰富的进展。02、作业分析转向:从“随意”到“严谨”高质量的作业建立在老师深化分析的基础之上,但很多老师缺乏相应分析,布置作业比较随意,没有体现对不同学生群体、学生不同能力类型和不同思维水平的关注。因此,优化作业实践必定要求老师以严谨的态度进行三维分析。“一维”指向学生群体差异分析。学生的进展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老师要基于实践需求,对不同学生进行合理归类,以此为依据对作业难度、数量和类型进行恰当分层,使作业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比如,有学校将作业分为巩固型、进展型、创新型,还有学校探究“基础+拓展” “基础+弹性” “基础+特色”等多种模式分层作业。分层作业设计,不仅要找准分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