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体性》解读(12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文心雕龙·体性》解读 内容摘要:《文心雕龙?体性》是讨论作家情性与文章风格之间关系的专篇。刘勰在该篇中既指出体由性定,认为才、气、学、习是风格形成的四个主观因素,又首创性地提出文章风格分类的“八体”理论,肯定典雅和远奥,贬抑新奇和轻靡。该篇不仅提倡了一种为情造文的创作观念,比较系统地揭示了文章风格的生成原理,而且对作家文风的整体把握和多样化进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对后世风格批判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刘勰 体性 才气学习 八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卓越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第二十七《体性》篇“是我国最早论述风格问题的专著”[1],而得到诸多龙学前辈们的关注和研思。《体性》篇的“体”与“性”是并列结构,“体”指文章体貌,即外在风格;“性”指作家内在情性、个性。因此,《体性》是讨论作家情性及其文章风格之间关系的专篇。 一 刘勰在篇章开头指出了体与性的关系是体由性定:“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2]在他看来,文章的创作源于作家情感意识的激荡和理智活动的开展,作家的思想感情(情和理)与作品的文辞内容(言和文)之间存在着一个由隐至显、从内向外的动态的表达过程,“情”和“理”是“隐”的、“内”的,“言”和“文”是“显”的、“外”的。因此,文章外在风格是作家内在情性的体现和反映,通过文章就可以认识作家的思想感情。《知音》篇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3]所言意亦如此。应该注意的是,并非一切文章的“体”都可以反映出作家的“性”,也不是所有作家的“性”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体”,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前提,即“情动”、“理发”。只有“情动”、“理发”之时形成的言和文,才能反映出作家的本真情性。显然,刘勰反对齐梁时代所流行的“为文而造情”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认为这种文风雕章琢句,矫揉造作,虚假伪饰,为文造情者是“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情采》);主张“为情而造文”,认为文学创作是为了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作品内容才能充实,形式才能优美。《情采》篇又云:“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