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中医之气与气化论 可以说气和气化论是中医的精髓,是中医的理论之柱。学中医不把中医里的气和气化理论搞明白,就算你把《伤寒论》《温病条辨》背熟,你还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医生。或者说你也只能是一个问而知之的下工,你还没有学到中医的精髓。在临床上,你能只拿书上的条文与患者的证症相查对,很难会有创新,遇到新的病症你将无所适从了。 气的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共用共知的一个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范畴,不独医学专用。《淮南子·原道训》中有:“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太平经》也有论述:“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庄子·至乐》中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芝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等等。所以说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大地上的本土文化。气的文化在诸子百家的学术言论中随处可见。《内经》进展了这一学说,并使它更进一步的系统化。 气在中医的理论里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以有人说《内经》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的理论之上的。一点也不为过。 《内经》是中医之根,中医之祖。在中医众多典籍里,《内经》里面讲气的内容最多也是最详细的。它最早地综合了中医的养生,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五运六气、针灸等等内容。《内经》之所以称为中医之祖,恐怕原因即在此。《内经》之后,自张仲景之《伤寒杂病治》至今,历朝历代的中医界名流圣手的大作大论,无不是在《内经》的内容之上来发挥制造的。可以说《内经》之后的作品都是《内经》内容的细化。可以这样说《内经》是树干,后代诸书是树枝。枝再粗大也还是在干上。无论怎样发挥也都还是在《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超出《内经》内容范围的发挥还是很少的。没有违反《内经》的理论指导下的发挥。如,在有的针灸书所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等内容,汪机认为当“不拘泥规定”。他说:“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岂以定穴分寸为构哉?”。对留针的呼吸次数。他认为“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吸多少为候”。这与《内经》里“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的宗旨是一致的。他对《金针赋》中关于男女气血上下补泻的不同,也有不同看法。《金针赋》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