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主题学讨论的一些思考 一 主题学,一般认为起自 19 世纪中叶德国格林兄弟的民间故事跨区域讨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的自觉,这当然不能算错。然而若从人类精神进展的流程来看,许多民族更早些的记载表明,主题学的意识可谓古已有之。在农耕民族类化思维支配下的中国古人,早已实践了主题题材的作品类分。而后以相关思路提出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可以说代不乏人。像选本的编写,类书的纂集,诗文用典本事的溯源等等皆是。又如讨论母题沿革增饰的过程,像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五就强调指出,蔡邕《琴操》“聂政刺韩王”故事,实为多种先前既有传闻的杂揉:“似合聂政、豫让、高渐离事为一者,附会审矣。而其说亦僻。可喜,录之。”顾颉刚先生20 年代初讨论孟姜女故事时,也早已摘引宋人郑樵《通典》中的一段话:“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札粱之妻,于经传所言者数十言耳,彼则演成万千言。”而其下又曰: 东方朔三山之求,诸葛亮九曲之势,于史籍无其事,彼则肆为出入。《琴操》之所纪又其类也。顾彼亦岂欲为此诬枉之事乎?正为彼之意向如此,不得不如此,不说不足以畅其胸中也。 这里所谓的“意向”即特定的创作意念与心态,其固然与时代心理有关,却往往非凭空发出,而要附着于某种思维材料上,是谓主题意念的原型。原型的选择取决于创作意向,体现得好,衍发成功,离不开作者才力,也是因为原型中已蕴含了主题衍发孳乳的种种因子,且有些因子契合了利于殖生的民俗心理;后者规定了主题演变的虚构指向及扩散范围。 孟姜女故事的讨论,确立了顾颉刚在现代主题学讨论领域的奠基地位。进入 20 世纪80 年代后,较早将主题学理论复归、引进、拓展的,却是陈鹏翔教授与谢天振教授。 陈鹏翔教授 197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英古典诗歌里的秋天:主题学讨论》即开始了意象母题和套语的探讨,1983 年发表的《主题学讨论与中国文学》更是将主题学理论引进中国文学讨论的典范之作,他主编的同名论文集较为偏重与民俗、神话切近的个案性文学主题,尤其重视将西方的理论介绍进来,提供了许多启人思考的课题与思路。不过,对于主题学理论,以陈鹏翔先生为代表的港台学者,固然引进介绍之功不可泯,但是,也不可避开地存在着一些缺憾。概括说来,主要是过于艰涩生硬,多流于照搬,而与我国民族文学实际,尤其是传统文学的范畴、材料结合不够,这一缺陷的来由,大概是过于崇奉西方的主题学理论方法,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