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与管理法律规范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我院抗感染药物使用量占总用药量的 20%〜25%。为了有效控制感染,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减轻患者的负担。根据《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并结合我院特点,制订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措施并逐步推出。一、医院对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管理1.每季度统计分析全院及各科室的抗感染药物使用率、用量,随时掌握任何异常使用情况;2.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公布本院及某些重点科室常见致病细菌及耐药情况,提出临床经验用药方案。3. 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公布本院各科室病原学检查的样本送检率。4. 门诊处方抗感染药以单用为主,以不超过三天量为原则,最多不超过 7 日(抗结核药物除外)。严格控制多药联用,多药联用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并说明情况。5. 对使用、更改、停用抗感染药物均要求在病历上有详细的分析记录。6. 提倡使用或更改抗感染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做到有样必采,送检率必须达到 60%以上。对有样不采者应制订相应处罚措施。7.抗感染药物使用率控制在 50%以下。二、抗感染药物的分线用药标准及管理措施1.抗感染药物分线标准(1)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感染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2)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应控制使用。(3)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或新研制上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 唑烷酮类等,应严格控制使用。2.抗感染药物分线使用管理措施(1)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生的会诊记录。(2)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科主任或医疗组组长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生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3)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药物进行治疗,并根据培育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① 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 等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