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一年级数学教学引导同学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索、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学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的,这就必须要我们抓住时机,激励同学多动脑筋,勤思索。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同学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同学能通过思索来回答问题,不管答对与否,我都给予相应的激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同学都列算式为:2+6(2 个摇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害怕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 4+4 呢?'她就:"有四个小男孩,4 个小女孩,共有 8 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兴奋,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同学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依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同学列出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拿出一道题,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信任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培育同学主动学习的愿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关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深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同学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 在熟悉数时,让他们寻找身边藏着的数;在分一分时,让他们自己去超市看一看,观察超市物品的摆放;在熟悉物体时,让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告诉同学:"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同学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还可以用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比多少》依据教材的主题图编成一个小故事"有一天,猴兄弟到花果山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兴奋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就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地上吃。可是,在分水果的时候出现了小小的问题。请聪慧的同学来帮忙,你们同意吗?'这样一导入直接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