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数学教学有效调控一、精心预设,创设情境,激发施行操作的兴趣 有效的施行操作活动要求同学在活动中明确自己"为何而动',懂得该"如何而动',这些都有待于〔老师〕精心预设施行操作活动。老师应该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创设诱发同学学习动机的活动情境,激发同学操作欲望。 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一位老师先利用课件展示几件轴对称图形的剪纸,让同学欣赏。在同学啧啧赞叹声中,老师趁机说:"只要仔细学习这节课,老师信任你们也会剪出这么漂亮的图案的!'激发兴趣之后,引导同学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熟悉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主要特点――沿对称轴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欣赏漂亮的剪纸'这一情境,可激发同学动手操作的欲望,使同学在轻松、有趣、欢乐中展开操作活动,提升施行操作的有效性。 二、材料充分,要求具体,明确施行操作的目的 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外部因素――操作的材料,即教具、学具。在操作活动前应对同学说明操作活动的目的、要求和方法,这样,在操作时同学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如教学"什么是面积'时,为了让同学熟悉到面积有大小,可引导同学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发现不同的物风光积有大有小。可〔制定〕一个操作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信封,信封内装有一张印好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纸,并且还有一些面值 5角的硬币、边长 1 厘米的小方块、尺子等,先说明 "怎样才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同学有了明确的目的,很快就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并且方法多样,出人意料。在操作活动前使同学明确了操作的目的,避开了操作的盲目性,迅速地解决了问题,提升了施行操作的有效性。 三、活动有序,方法多样,革新施行操作的思维 在操作活动前,一定要给同学进行明确分工,使操作活动有序进行。在操作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同学探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挖掘出同学的革新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 "熟悉面积'时,为了让同学理解"封闭图形',老师可先让同学把牙膏盒的下面、茶杯的底面等描下来,让同学初步熟悉封闭图形。还可制定利用〔电脑〕画不封闭的图形,让同学给它涂色,发现颜色都"跑'出去了。怎么办呢?这样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同学思维被激活。这时,老师请同学用电脑来操作验证――画一个封闭的图形然后涂色,同学就能深化理解"只有封闭图形才确定面积'。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同学动手画,革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