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显示数学美,能使同学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熟悉》一课时,同学说出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同学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同学欣赏〔老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漂亮图景,如"埃菲尔铁塔'、"法国凯旋门'、"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化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同学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同学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育了同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然后请同学利用计算机制作出各种对称图形,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同学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同学的聪慧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数学蕴含着丰富的美:有符号、公式和理论概括的简洁美与统一美、图形的对称美、解决问题的奇异美,以及整个数学体系的严谨和谐美与统一美,等等。但是同学未必能感受到这些美,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把这些美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同学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数学公式是人们运用概念、法则进行推理推断的成果,是数学规律的集中反映,它概括简洁、应用广泛,充分展现了数学美的一种形式、一种意境。 面对全体同学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同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同学,让每个同学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进展。面对全体同学,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同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同学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同学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同学进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同学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对全体同学,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同学的实际,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与同学个体或老师与同学群体的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