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员工效能和幸福(12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平衡员工效能和幸福当我们谈论幸福,我们在谈论什么?员工幸福感(Employee Well-being)是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何会突然兴起这股风潮呢?另外,关于员工幸福感,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那么,员工幸福感究竟是指什么?员工幸福感来源于西方的积极心理学讨论。积极心理学提倡着眼于理解和构筑人性的优点和力量,通过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来过上幸福愉快的生活。而员工的幸福感又分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在工作是否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或者消极的情感,是否对工作有一个整体的满意度,以及是否对工作之外的领域也有一定的满足感。而心理幸福感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感受到的欢乐,另一种是个体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己追求的目标而获得的美好体验。员工幸福感是一个我非常喜爱的话题,也安排讨论生去做跟踪和讨论。为什么这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话题,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今日的员工需要更多的自我感知,更需要内心体验,也更需要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员工幸福感是指员工对工作经历和职能的整体质量评价(Warr,l987)。在操作层面上,一些管理者往往把员工幸福感(Emp1oyee Well-being)限制在一个单维的概念——“工作满意度(JobSatisfaction)”里面。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员工幸福感应该是员工在工作场域中的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生理唤醒状态和心理满意水平,是衡量组织员工心理健康的指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分别对应伊壁鸠鲁的欢乐论和亚里士多德的现实论。主观幸福感由欢乐论进展而来,认为人的幸福是由人的情感所表达的,幸福就是对生活的满意,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而心理幸福感则是在现实论基础上进展过来的,认为幸福不仅是情感上的体验,还更应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认知“幸福感”是来自于亚里斯多德的理论,更多地表现为心理认知的层面。所以,在我看来员工幸福感更重要的是,对于自我被认知的需要满足,是员工在工作中所拥有的满足感。后来有学者亚里斯多德理论基础上进展处“心理幸福感”,提出 6 个维度: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的、良好人际关系、情境把握和独立自主。虽然这可能不是“员工幸福感”的全部内涵,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可以理解员工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也来自于价值制造,来自于对组织价值的贡献。首先,对于幸福的全面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