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8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在 4—6 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进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讨论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进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进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进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青年报》1997 年 6 月 25 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 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讨论室的讨论者对北京 267 名 12—13 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讨论,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阔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老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 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X X 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XX 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X X 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X X 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