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进展。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本文分四个部分,主要针对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政政策的改革进展方向进行讨论分析,以期达到理论讨论的目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 财政政策 目标 关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进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制造一个条件,是一个值得讨论和探讨的问题。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政策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政策转型制造了良好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为经济进一步进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财政政策与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基本的经济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公共财政提出了基本的政策目标。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而公共财政则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实现的基本方式。 本部分主要讨论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这是由经济体制转轨与进展模式转型所决定的。当转轨进入中后期,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后,经济社会进展的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各个方面的和谐进展,财政需要为这种和谐进展配置资源、参加调控。 财政财策的一般目标 财政政策的一般目标旨在为经济进展和稳定增长服务,为公平分配和提高效率服务。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财政政策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社会和谐 虽说财政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经济,但最终目的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和进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根据德国经济学家哈德斯的观点:对于处于经济目标之上的社会总目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