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空中的绚丽星光 也许,当批判家们和大众传媒在上世纪 90 年代兴奋地宣布一个散文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时,散文已开始显露出一些疲态,出现了“繁华掩蔽下的贫困”。的确,当散文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混乱和喧哗的消费现场,当车载斗量的散文随笔夹着后现代商业社会的声色光影散落于人们的阅读视域中,人们对其批判责难,甚至认为是“世纪末的狂欢”也就毫不奇怪了。但不要忘了:在世纪末的散文潮中诚然有大量世俗化、商业化的粗制滥造之作,同时也有一批作家坚守散文的精神边界,创作出了同样数量可观的堪称优秀的思想随笔。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当代散文的光荣,也是一个平凡的物质时代仍孜孜执着于精神维度的作家的一种文化选择。而迄今为止,对这类思想散文的讨论不能说没有,但应当说数量相当少,而且基本上都是印象式、随感式的,缺乏实证的考量、客观的辨析和学理上的梳理。因此,本文拟从具体的创作入手,对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思想散文作多层面的梳理和探讨,并以此作为观察点展望新世纪散文的进展方向。 一、 从抒情散文到思想散文 熟悉中国散文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现代散文主要有三条流脉: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侧重于精神探究的散文;二是以周作人为领袖的闲话聊天式散文;三是以朱自清为典范的抒情散文。由于鲁迅的散文充满象征和隐喻,在结构和精神上过于复杂多义;而周作人的闲话聊天式散文又因不适宜于时代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而长期遭到漠视,这样一来,从上世纪 30 年代中后期到 80 年代,先是及时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斗争生活的报告文学或特写大受青睐,而后是抒情散文的一统天下,并成为一个时期散文创作的主导性品种。由于抒情散文在内容上有一个明确的政治化、世俗化的教育目标,在艺术上通常采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加之这类散文篇幅短小,结构精致,注重意境的营造,在语言上又体现出圆熟简约的文体特色,因而在特定的时代里,以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为代表的“当代散文三大家”的散文的确颇受读者的欢迎和批判家的认同,甚至即便“四人帮”打倒后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杨朔式的抒情散文的影子仍如影随形,“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的写作法则仍束缚着不少散文作家的手脚。其时虽有一些老作家如巴金、孙犁、杨绛等的反思回忆性散文颇具影响,但总体而言,从1976 年至整个 80 年代,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乃至报告文学的火爆繁荣,散文创作的状况可谓波澜不惊、冷落萧条。这就难怪有人断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