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后循环缺血)【诊断】(一) 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 个专业 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1)主症:眩晕或头晕,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睡眠差等。(2)伴随症:可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心、悸、面色白等 ;可同时伴视物重影、面舌麻木、肢体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3)发作持续时间与体位:发作持续时间在数秒、数分钟、数天到数月长短不等;可反复发作;眩晕可与体位有关或无关。(4)病程:发病在 8 小时以内为超急性期;发病 8 小时至 2 周为急性期;2 周至 6 个月为恢复期;6 个月后为后遗症期;把部分病情缓慢的急性期患者称为发作后期。本治疗方案选择发作后期及恢复期患者。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⑵及《眩晕》⑶。(1 )常见症状:头晕、眩晕、肢体麻木、头痛、呕吐、复视、短暂意识丧失、血压增高、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2)常见体征: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吞咽障碍、视野缺损、声嘶、Horner 征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后循环缺血的特征表现。(3)常见综合征:后循环 TIA、小脑梗死、延脑背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 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4)伴随症状:可伴有小脑前下动脉缺血、或迷路动脉(也称内听动脉)缺血、或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小脑上动脉闭塞、或脑桥支动脉缺血、或基底动脉主干闭塞、或大脑后动脉闭塞的症状。(5)检测指标:双臂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心功能超声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椎 X 线摄片、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 CT、MRI (+DWI)、CTA、DSA 等检查。(6)排除疾病: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22 个专业 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本-眩晕诊疗方案》[1]。(1)风痰上扰证:眩晕或头晕,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闭目即止,甚如坐舟船;也可仅表现为头昏、伴或不伴头痛、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2)肝火上炎证:眩晕或头晕且痛,其势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