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_第1页
1/34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_第2页
2/34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_第3页
3/34
旅游学讨论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讨论 [摘要]本文以非惯常环境及其体验这两个核心概念,重新解析了旅游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讨论了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社会学的讨论对象和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旅游学的学术框架。 [关键词]旅游;非惯常环境;体验;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学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载《旅游学刊》2025 年第 1 期)一文中对选自西方各国最流行的旅游教科书、政府智囊机构的专业报告、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官方文件、行业协会和国际旅游学术团体的30 种旅游定义做了综述。同时,也阐述了笔者对于旅游本质新的认识及对旅游所做的新的定义,提出了重新建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框架的设想,该文限于篇幅没能进一步展开说明,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做些较为深化探讨。 我们认为,“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悉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简单地说,旅游就是人们对非惯常环境(UnusualEnvironment)的体验和生活方式。这是旅游的本质,也是旅游学讨论的核心,是旅游学科能够独立于其他相关学科而存在的基础。因此,旅游现象的微观基础就是由“非惯常环境”(客观因素)和“体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组成的。非惯常环境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外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体验就是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体验各个阶段的生命历程,而非惯常环境体验则是指人们日常经历以外的体验。其特点是短暂的、开放的、不受或较少受日常生活种种戒律所约束的。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笔者曾接待过一个伊朗女大学生旅游团(1979 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国内实行“全盘伊斯兰化”),当她们从首都机场入境后,就摘下了蒙在脸上的黑头巾,一脸轻松兴奋的样子,在从八达岭长城回饭店的路上,那些年轻的女大学生在狭长的旅游大客车过道上踏着车上播放的美国音乐的节拍跳起了迪斯科。而从北京离境时却又个个神情肃穆地蒙上了黑头巾,与在京旅游时的欢快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她们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判若两人,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众所周知,旅游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属性,但近代最早讨论旅游是从其经济属性着手的,即讨论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影响。尽管西方旅游学界早在战后就开始关注旅游的社会文化属性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