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的特征及启示 提 要:通过回顾日本“阪神·淡路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规划建设过程,阐述兵库县及神户市编制实施城市复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构成框架,分析复兴规划的实施过程以及相关政策措施围绕“阪神·淡路震灾复兴规划”,从城市生活复兴、安全城市建构、城市街景再生、文化财保护等方面,总结日本灾后复兴规划的特征和经验,以期为我国汶川 5·12 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复兴规划,“不死鸟计划”,规划过程,阪神大地震 人们常常将城市想象成安全有序的稳定场所。从亚卫士多德的“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到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盛赞。以为城市应该提供保护、秩序: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工环境的毁灭,又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建筑物等人类杰作看似永久却又脆弱的本质。灾害致使城市的保护性能失灵、秩序混乱,文明不堪一击。 2025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地区的级地震,就对该地域的城镇建筑做了一次无差别的检证,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城市的安全性问题。而在即将全面展开灾后重建规划建设时,如何规划、重建、复兴受灾地区的城镇住宅、产业、文化和居民生活,需要理性的思考、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规划、有序的管理和居民的参加。地震多发的国度日本,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方面积累的实际经验,尤其是在阪神大地震发生后,在紧急应对和灾后复兴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值得借鉴。 1 阪神大地震及灾后重建概况1 阪神·淡路大地震 地震多发国日本,有史以来一直蒙受着地震带来的灾难。1923 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因巨大火灾成为受害最严重的一次。近年来的鸟取地震(1943 年)、东南海地震(1944 年)、南海地震(1946 年)新泻地震(1964 年)、十胜冲地震(1968 年)连续不断,直至 1995 年阪神大地震的发生,大量房屋倒塌、烧毁,人员伤亡惨重。 1995 年 1 月 17 日凌晨,在日本兵库县南部发生级大地震,共造成日本 6434 人死亡,近万人受伤,约 65 万座建筑物受损,逾 30 万人无家可归,是日本自 1923 年关东大地震以来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震灾。地震发生在日本第二大经济圈——关西经济图,直接经济损失达 10 万亿日元,这意味着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 2%瞬间消逝。城市现代化不但没能减轻灾害,随着城市的进展,受灾害程度反而有所扩大。 因这次地震震中位于淡路岛北部(北纬 34 度 36 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