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桩断桩或夹层质量通病防治措施1. 通病现象桩身混凝土在某一部位出现不连续或某一部分的混凝土夹层严重变质导致整根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图 2.1-5 ) 2. 法律规范标准相关规定(1 )设计法律规范标准相关规定1 )《城市桥梁设计法律规范》CJJ 11-20252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法律规范》JTG D63 -27(2) 施工法律规范标准相关规定《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法律规范》JTG/T F50-20253. 原因分析(1 )由于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由于石料粒径过大、导管直径较小,在灌注过程中堵塞导管,且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疏通好,不得不提起导管,形成断桩。(2) 由于运输或等待时间过长等原因使混凝土发生离析,又没有进行二次搅拌,灌注时大量骨料卡在导管内,不得不提出导管进行清理,引起断桩。(3) 由于水泥结块或者在冬季施工时因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搅拌时没有将结块打开,结块卡在导管内,而在混凝土初凝前不能疏通好,造成断桩。(4)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发生坍孔,无法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使灌注中断造成断桩。(5)由于检测和计算错误,导管长度不够使底与孔底距离过大,首批灌注的混凝土不能埋住导管底部,从而形成断桩。(6) 在提拔导管时,盲目提拔,将导管提拔过量,使导管底拔出混凝土面,或使导管处于泥浆层,形成断桩。(7) 在提拔导管时,钢筋笼卡住导管,在混凝土初凝前无法提起,造成混凝土灌注中断,形成断桩。(8) 导管接渗漏,使泥浆进入导管,在混凝土内形成夹层,造成断桩。(9) 处理堵管时,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置深度,猛提猛插导管,使导管内混凝土连续下落与表面的浮浆、泥土相结合,形成夹泥缩孔。(10) 导管埋置深度过深,无法提起导管或将导管拔断,造成断桩。(11)由于其他意外原因(如机械故障、停电、材料供应不足等)造成混凝土不能 连续灌注,中断时间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致使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4. 预防措施(1)灌注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保证灌注作业连续紧凑、有条不紊。反复检查各作业环节工作情况,反复细心探测混凝土面,并用理论方法计算混凝土面高度,结合混凝土灌注的实际情况,考虑有无扩孔和缩颈情况,分析比较后取混凝土面较低的数据作为拆除导管的依据。(2)灌浆导管应由经验丰富的机班长操作,技术人员应现场指导并严格控制灌浆导管提升高度,严禁将灌浆导管提离混凝土面。(3)导管的提升应匀速、平稳,适当控制灌注混凝土的时间。(4)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并有备用设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