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储罐区火灾危险性评价摘要: 根据石化企业储罐区的火灾危险因素, 应用道化法对某罐区进行火灾危险性评价, 定量分析了石化企业储罐区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关键词: 储罐区; 火灾危险性; 评价; 道化法1 前言在石油的炼制过程当中, 一般是通过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 经过馏分、精制、调和工序得到各种产品:汽油、煤油、柴油、石油芳香烃以及液化气、乙烯、丙烯、乙炔等。这些产品多为易燃易爆危险品, 闪点和燃点较低, 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尤其在石化产品的储存过程当中, 外部条件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火灾事故极易发生。一旦储罐区发生火灾, 往往形成大面积燃烧, 火灾波及的范围广, 常常是“一罐失火, 四邻遭灾”, 殃及周围储罐或建筑。而且火灾持续时间长, 扑救困难, 人员和财产损失巨大。因此, 了解石化企业储罐区火灾的危险性, 有效地查改储罐区消防工作的漏洞和消防设施的缺陷, 是保证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储运的重要保障。2 道化法简介火灾危险性评价就是对生产过程或操作过程的固有的或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 以及对这些危险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 并以设定的指数、级别或概率, 对所评估的系数或某项操作的危险性给以量化处理, 确定其发生概率和危险程度, 以便实行最经济、合理及有效的安全对策。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了这项工作,60 年代早期美国道化学公司就应用其开发的物质指数作为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我国化学工业从 70 年代末, 也开始应用了系统安全工程的危险分析和评价方法。道氏火灾爆炸指数法是美国道氏化学公司于 1964 年在《化工过程及生产装置的火灾爆炸危险度评价法及其相应措施》中提出的。在以后的 20 多年里, 该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在第一版的基础上, 不断对其有用性与合理性进行了调整, 已先后修改了 6 次, 并于 1989 年发表了第七版。由于它方法独特, 且易于掌握,对于千差万别的化工生产、贮运和使用过程的危险性,都能较客观地进行客观评价, 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如在日本、英国等国及有关企业, 受其启发, 也先后开发、制定了适合本国及本企业的多种派生方法, 如“匹田教授法”、“蒙德(Mond) 法”等。评价范围也进一步得到扩展, 除适用于化工生产、贮运外, 还适用于供水(汽) 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配电系统以及整流器、变压器、锅炉、发电机等设备和具备一定潜在危险的中试装置等。美国道氏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应用于确定物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