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打分法反思! 2025-09-07 “量化陷阱”:绩效考核打分法反思 ——从心理学角度看绩效考核 文/王兆春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 当前运营成本上升、传统业务利润空间被压缩,物业服务企业日益重视内部管理,尤其重视绩效考核。而为使考核结果更准确、更能反映员工差异,将考核指标量化,以打分方式,把每个人的工作绩效最终转变为一个得分,是很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行做法。 ➤ 为什么偏好数字? 一提到考核,很多管理人员的第一反应就是量化,更有企业将“无量化,不考核”作为基本准则。那么,人们为什么对于数字和分数这么沉迷呢? 打分法之所以受到管理者的青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数字带来的强烈心理暗示——数字意味着准确!在很多人看来,评价一个员工表现良好或者优秀,似乎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假如说某经理年终绩效考核是85 分,则显得非常精确。而企业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约束,希望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员工的工作绩效状况,以便奖功罚过,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效益——数字的心理暗示作用正好契合了企业管理者的心理需要。 管理者之所以偏爱量化数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绩效考核往往试图在员工、部门或者项目之间进行区分性的评估,至少划分出一个“优良中可差”的不同等级,甚至有的企业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员工分为三六九等。一般情况下,这样做并不容易。例如,两个员工,一个是保洁主管,一个是客服专员,两者之间由于岗位、层级和具体业务方面的差异,使得工作本身不具有可比性。但是假如将绩效考评指标量化,从而把员工绩效以数字形式体现,这样就使得不同岗位、不同层级的员工之间可以进行直接比较。而且,通过把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使得这种比较性评价看起来显得非常精确。 ➤ 量化一定更精确吗? 由于管理和服务本身的性质,在绩效考核中,给一个助理员工打 86 分并不比“该员工比去年进步明显”的评价更准确;同样,给一个部门打 90 分也不比“该部门在人才培育方面有出色表现”的评语更具体。 事实上,量化只是一个中间性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对员工的客观能力和实际贡献进行衡量。但在实际的绩效考核中,这却往往变成了目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混淆了“可衡量”与“可量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从绩效管理的目的来看,考核指标应该具有可衡量性。但是,可衡量未必一定可量化。以客户满意度为例,绝大部分物业企业在衡量客户满意度时,通过调查表,分项打分,然后按权重汇总,以最终得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