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一)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左传》记载:“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制也”。由材料可推断这一时期()A、等级秩序取决于贡赋轻重B、血缘亲疏维护了等级秩序C、贡赋轻重反映了爵位高低D、宗法制度决定了爵位高低解析:选C等级秩序实际上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森严等级,而材料强调的是同一级别内部爵位的高低,故A项错误;材料与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表述,缴纳贡赋多者位尊,是贡赋轻重反映爵位高低的体现,故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2、《礼记·大传》:“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材料旨在说明()A、分封制的必要性B、宗法制的合理性C、立嫡制的合法性D、世袭制的重要性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人性亲近亲人,故形成严谨的宗庙制度,从而维护国家统治,是宗法制建立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3、(2019·兴化一中期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解析:选A根据“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西周分封制明确了君臣等级,故A项正确;秦朝开始建立皇帝制度,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C项错误;D项内容与“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不符,排除D项。4、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晋两国,为了对付共同的对手楚国,打破了“同姓不婚”的基本原则,实行联姻。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A、统治秩序崩溃B、分封制走向瓦解C、王室日趋衰微D、宗法制受到冲击解析:选D春秋时期,周统治势力衰微,但并没有被推翻,故A项错误;题中吴晋两国只是联手对付楚国,并没有对周天子有不轨行为,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事实,但与题中诸侯间的相互争斗不相关,故C项错误;“同姓不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宗法混乱而定的,故D项正确。5、(2019·苏州调研)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B、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C、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解析:选D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符合材料“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人即立嫡长”“其余嫡子庶子,皆……畴以国邑”反映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本身不错,但材料中未涉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6、(2019·盐城中学月考)《战国策·东周策》记载:“赵取周之祭地,周君患之,告于郑朝。郑朝曰:‘君勿患也,臣请以三十金复取之。’周君予之,郑朝献之赵太卜,因告以祭地事。及王病,使卜之。太卜谴之曰:‘周之祭地为祟。’赵乃还之。”据材料,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开始挑战天子权威B、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崩溃C、周王室地位已严重衰落D、神权取代王权管理国家解析:选C由题干描述可知赵国夺取了周王的祭地,周王却通过郑朝用三十金取回来,说明此时周王室的地位已经严重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7、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制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解析:选A根据材料“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