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大棚养殖技术随着黄鳍、棘胸蛙(石蛙)等名特水产品养殖的进展,蚯蚓作为诱饵及鲜饵料日趋增多,养殖场配套养殖蚯蚓面积不断扩大,但有些养殖场由于养殖蚯蚓技术没有较好掌握,养殖情况不理想,特别是在没采纳遮荫大棚及管理不当的条件下,往往会导致蚯蚓数量锐减,不能保证名特水产品养殖的需要。现将有关蚯蚓大棚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各地在养殖中参考。生物学特性① 生活习性。蚯蚓正常活动的温度为 5C 35C,生长适宜温度为 18C 一 25C,蚓床基料适宜含水量为 30% 50%,适宜的 P H 值为 6 8。7。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太平二号”也属此品种,一般体长 5 0 9 0 毫米,体宽 3 5 毫米,成蚓体重 0 4 5 1 -1 2 克,体色紫红,但也随饲料、水分、光照的不同体色有深浅变化。此类蚯蚓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易于高密度饲养,单位面积产量高等优点,是人工养殖首选品种。② 蚯蚓繁殖。蚯蚓属雌雄同体,但须异体交配才能繁殖,性成熟的蚯蚓(即出现生育环)在交配一周后各自产卵,但产卵频率与湿度、温度等有很大关系。当温度18C—25C,湿度 30%—50%,通风条件好时,一般 3 5 天就产卵一粒;当温度高于 3 5C或低于 13C 时,产卵数量明显减少。卵茧孵化适宜温度为 18C—2 5C,此时孵化时间短,约 2 0 天左右,孵化率高。每个卵茧内一般含幼蚓 2 4 条,少的 1 条,多的 5 6条,刚孵出的幼蚓细白如线,经 4 0 5 0 天的饲养生长达到性成熟。蚯蚓繁殖的高峰期8 个月左右,1 一 1 5 年后开始衰老死亡。蚯蚓场建造蚯蚓养殖场址宜选择在畜禽粪便丰富、排水方便、有水源的地方,小规模饲养可充分利用一些空闲的场地。养殖面积大时要安装水管或自动喷水器,另外需建造 1 2 只贮粪池、蓄水池(或深井)以及堆粪场地。养殖蚯蚓的大棚类似于蔬菜大棚,棚宽一般为 5 米,棚长 3 0 6 0 米,中间走道 0 7 米左右,如用翻斗车送料,则宽度为 1 米。走道填高 0 3 米左右,两边两条蚓床宽 2 米,在两条蚓床的外侧开沟以利排水。粪料发酵牛粪经 5 10 天堆放发酵,其间进行 1 2 次的翻堆混匀就可使用,含水量要求 3 0%—40%。猪粪需用 5%—10%(湿重)碎稻草(或其它草料)均匀混合后堆高 1 米左右的料堆进行发酵(含水量同牛粪),注意防止堆料太实,7 10 天后进行翻堆,继续发酵,一般进行 2 3 天翻堆后,可使猪粪发酵腐熟,呈松软状,此时就可用作饲养蚯蚓的粪料。粪料的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