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法律规范(2025 年版)破伤风分为新生儿破伤风和非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于 2025 年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但非新生儿破伤风仍是一个严重 的公共卫生问题。非新生儿破伤风(Non-Neonatal Tetanus)是指年龄超过 28 天,因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破 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以全身 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 中毒性疾病。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 功能衰竭,在无医疗干预的情况下,病死率接近 1%,即使经 过积极的综合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极 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为法律规范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行为、 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法律规范。一、病原学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属于梭菌属,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可存在于土壤、灰尘、人或哺乳动物粪便等介质中,其菌体细 长,大小为(0.5〜1.7)^mx(2.1〜18.1)^ m,革兰染色阳 性,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正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 菌体顶端,细菌呈鼓槌状。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严格厌氧。在血平板上,37 °C 培育 48 小时后始见薄膜状爬行生长物,伴 0 溶血。不发酵糖类,不分 解蛋白质。芽孢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在 1C 持续 1 小时才可被完全破坏。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产生两种外毒素:破伤风溶血毒素和 破伤风痉挛毒素,后者是引起破伤风临床表现的主要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毒性极强,小鼠腹腔注射的半 数致死量(LD50)为 0.015ng,对人的致死量小于 1^g二、流行病学破伤风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低,但在免疫规划项目执行不 法律规范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和不发达地区仍然是 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估量全世界每年的破伤风发病数量 约为 1 万例,死亡人数为 30 万例〜50 万例。我国尚缺乏非新 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监测和报告体系,非新生儿破伤风多散发 于乡镇和农村地区,且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因此报告发病率 可能存在较严重低估。三、发病机制当破伤风梭状芽胞杆菌的芽胞侵入人体组织,在缺氧环境 中发育为增殖体,并大量繁殖,释放痉挛毒素时,就会引发破 伤风。常见的病因包括:1.皮肤、粘膜有外伤史或破损史(如 动物致伤、注射毒品等药物、分娩或流产等);2.皮肤、粘膜、 软组织有细菌感染史(如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牙周感染、 肛周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