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范围:种群与群落考点讲解:本专题主要的知识点:1、种群的特征(Ⅰ);2、群落的结构特征(Ⅰ);3、群落的演替(Ⅰ);4、生态系统的结构(Ⅰ);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Ⅰ);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种群的数量变化(Ⅱ);8、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本专题高考一般以选择题、识图综合题型为主要。本专题的易错点在:种群变化过程中K值与K/2的理解与应用及生态系统能量传递过程中的计算是易出错的关键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一个200km2的草原上,猎豹的种群密度是0.2头/km2,鬣狗的种群密度是11头/km2,蝗虫的种群密度是10000只/km2。猎豹虽是优秀的猎食动物,但猎豹抓到猎物后如有鬣狗来抢食,猎豹会因怕受伤而不敢争斗并把猎物让给鬣狗。对上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根据数量关系可判断食物链为:草→蝗虫→鬣狗→猎豹B.猎豹与鬣狗存在竞争关系,两者处于同一营养级C.调查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时均选用1km2作为一个样方单位D.蝗虫虽属于第二营养级,但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所含能量最多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3.东北某山地的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4.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5.在下列的实例中,其利用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A.种子在适宜温度下才能萌发B.看家狗在外出时的频频撒尿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D.雄孔雀在雌孔雀面前的频频开屏6.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取决于各类生物的生态位。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都是不同的,因此它们有自己不同的生态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生态位越相似的物种竞争越激烈,结果会导致物种的丰富度下降B.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中食性相似,栖息环境差异不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发展C.群落中各种群的生态位分化越大,生物生存下来的机会就越大,物种的丰富度就越大D.一定区域内生活的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越多,越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7.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某地方出现过植被后,群落只能向次生演替方向发展②羊群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③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④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功能A.①⑧B.②④C.②③D.②③④8.下图中甲表示用某种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乙图表示生活在同一环境中A、B两种动物在120天内的种群数量变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见,大草履虫的存在与否对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增长有一定的影响B.图甲中大、小草履虫之间通过竞争关系而发生作用C.图乙中A、B之间若为捕食关系,则A为被捕食者D.从图乙曲线可以看出A的种群数量变化是由B的数量多少决定的9.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