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玻尔模型素材 苏教版

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玻尔模型素材 苏教版_第1页
1/9
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玻尔模型素材 苏教版_第2页
2/9
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玻尔模型素材 苏教版_第3页
3/9
玻尔原子模型玻尔是卢瑟福的学生,他的模型和卢瑟福大体相仿,不同的是电子运动的轨道是有限的,电子只能在这些轨道上"跃迁",而跃迁就是吸收和放出能量的过程。道尔顿的原子模型就非常简单了,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原子研究发展史 BC400 年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 1803 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说。 1833 年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此暗示原子带电,且电可能以不连续的粒子存在。 1874 年司通内建议电解过程被交换的粒子叫做“电子”。 1879 年克鲁克斯从放电管(高电压低气压的真空管)中发现阴极射线。 1886 年哥德斯坦从放电管中发现阳极射线。 1897 年汤姆生证实阴极射线即阴极材料上释放出的高速电子流,并测量出电子的荷质比。e/m=1.7588 × 108 库仑 / 克 1909 年米立坎的油滴实验测出电子之带电量,并强化了「电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 年拉塞福的 α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带正电、质量极大、体积很小。其条利用(粒子(即氦核)来撞击金箔,发现大部分(99.9%)粒子直穿金箔,其中少数成大角度偏折,甚至极少数被反向折回(十万分之一)。 1913 年莫士勒从 X -射线光谱波长的关系,建立原子序概念。 1913 年汤姆生之质谱仪测量质量数 , 并发现同位素。 1919 年拉塞褔发现质子。其利用 α 粒子撞击氮原子核与发现质子 接著又用 α 粒子撞击棚 (B) 、氟 (F) 、铝 (A1) 、磷 (P) 核等也都能产生质子,故推论「质子」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 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其利用 α 粒子撞击铍原子核 1935 年汤川秀树发现介子理论,这种介子使原子核稳定。 1897 年,J.J.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时候,发现了原子中电子的存在。这打破了从古希腊人那里流传下来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念,明确地向人们展示:原子是可以继续分割的,它有着自己的内部结构。那么,这个结构是怎么样的呢?汤姆逊那时完全缺乏实验证据,他于是展开自己的想象,勾勒出这样的图景:原子呈球状,带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一粒粒地“镶嵌”在这个圆球上。这样的一幅画面,也就是史称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电子就像布丁上的葡萄干一样。 但是,1910 年,卢瑟福和学生们在他的实验室里进行了一次名留青史的实验。他们用 α 粒子(带正电的氦核)来轰击一张极薄的金箔,想通过散射来确认那个“葡萄干布丁”的大小和性质。但是,极为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有少数 α 粒子的散射角...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一化学 专题1 第一单元 玻尔模型素材 苏教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