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中国”寻求绿色之路“漂亮中国”寻求绿色之路 雾霾、“癌症村”、血铅中毒等现象密集出现,环境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焦虑所在。把既有的经济进展成果作为绿色进展的基础,把 GDP 与民众更高的福利、更清洁的环境和更舒适的生活品质挂钩,成为中国下一步的进展方向。 2025 年,“环保”成为民众关注的首要问题。毒霾前脚走、黄沙后脚到,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成为抵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四分之一国土持续雾霾、九成地下水遭污染、1.5 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空气、水、土壤这三样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正在中国遭遇严重的威胁。 77 岁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讨论所所长钟南山在参加两会期间被围堵多次,媒体记者们问得最多的是灰霾和 PM2.5。钟南山一再感叹,“现在到了 GDP 第一还是健康第一的时候了”。 生态之困 除了雾霾,地下水污染问题近期也引起国人的关注。据有关部门对 118 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 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 3%。 比起雾霾和水,土壤污染是一种不易觉察的污染。据国土资源部文件,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 10%以上受重金属污染,共约 1.5亿亩;因污水灌溉而污染的耕地有 3250 万亩;因固体废弃物堆存而占地和毁田的约有 200 万亩。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 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200 亿元。 “我们享受到经济高速进展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承受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出来的阵痛。”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 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王维平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循环经济之所以进展情况不理想,源于中国的再制造业没有形成规模、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王维平说,“理论上讲垃圾全部是资源,可是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全都回收利用。目前能够回收的是玻璃、金属、塑料、纸类包装,鞋底胶皮这五类,可以进行后续加工,形成新的商品去卖。假如缺乏后端加工手段,前端就不会有人回收。”那些没有经过恰当处理的垃圾最终变成污染源。 无可避开的进展之痛 一方面是公众对清洁空气和水的期待,一方面是对污染情况层出不穷的失望。“环境焦虑症”的背后,是多年来生态赤字、环境长期欠账的结果。 从全球来看,环境问题似乎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开的一场遭遇,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无不如此。其中,伦敦烟雾事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