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专注力》读后感《三重专注力》读后感 当一个心理大师和一个管理大师在路上碰到时,他们会聊些什么呢?两种不同的领域认知碰撞到一起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一本名叫《三重专注力》的书带我们去了解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去适应未来的教育。 拿起这本书时我就想: 什么是三重专注力? 这三重是哪三重呢?现实社会,为什么成功人士,很多都是二流智商、一流情商?为什么一个人即使具备了专业的知识系统,仍需要终身学习?带着这些思考性的问题,我们一起去书中探究寻找答案。 1、聚焦于自我 人的一生需要进展很多技能,但是假如没有遵从自己的意愿去进展,得到的结果可能是没有结果。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关注自己,聚焦于自我,这也是丹尼尔 戈尔曼提到的第一重专注力。我们应该要学会精准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察觉专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加强自己的认知控制,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它在的地方的能力,维持这种注意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去学习和聚焦于目标的达成。我想,不单是我们的孩子需要进展这种专注力,身为老师、父母的我们也应该学着做到。 2、理解他人 丹尼尔 戈尔曼提到 社交与情绪的学习 涉及了五个大领域:自我察觉、自我管理、社交能力、同理心、良好的决策能力。其中提到同理心主要有三大类,每一类都涉及一组独特的、关联紧密的大脑回路。第一种是认知同理,第二种是情绪同理,第三类叫做同理关怀,就是能够自然引发同理行为的一种关怀,或是能够付诸助人为乐的行动。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从我们家访的第一次见面到入园、哭闹,到现在上学会过来抱抱老师跟老师说 早上好 ,我想这也是一种被同理关怀后自然引发的同理行为关怀。孩子在这一个月的入园时间里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与被支持,感受到亲近与连接,继而孩子也会对老师充满爱心与关怀的行为。在这种轻松有爱的氛围下,孩子们的大脑会进入最佳的认知效益。另外,当孩子每天被老师这样关怀着的时候,我觉得老师更需要引导孩子会表达出对老师的爱,比如说 老师,我爱你 , 老师,我好喜爱你 , 老师,您辛苦了! 对这些比较羞涩的词语能够大声地表达出来,让对方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怀,我觉得这是我们老师需要示范和引导的。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会真正留意到其他人呢?在别人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去理解他、同理与他、关怀他,并真正施予援助?丹尼尔 戈尔曼就提到第二重专注力 理解他人 ,我们需要理解其他人怎么看待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