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参考教案(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三、四段抓住前后照应的句子。(二)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三)体会开头、结尾呼应的作用。(四)有感情地读三、四段。二、教学重点、难点(一)通过重点句的学习体会李大钊的精神。(二)认识开头结尾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学生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坚定、沉着、毫不畏惧。(二)老师指名读第三段,找出与下面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来。“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从这两句话中,看出什么?(讨论)看出敌人在审讯中理屈词穷,只能用劲地敲着惊堂木,为自己壮胆。(三)分析重点句:1.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伟大的力量指什么?)指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体会出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3.比较三组句子,哪个好,为什么?(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爱的脸。(2)我看到了他那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爱的脸。(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脸。从李大钊的外貌上看出李大钊在狱中受到了非人的折磨,短短十几天头发就乱蓬蓬的,可见敌人多么凶狠毒辣。但李大钊的神情仍旧平静而慈爱,说明他对革命事业有必胜的坚定信念,不畏惧敌人,不怕牺牲的从容态度。4.带着这种感情读这一段。大家评一评谁读得最好?好在什么地方?(四)学习第四段:1.默读最后一段,讲了什么意思?全家人得知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心情无比的悲痛。2.指导朗读。(1)指名读,说优点、缺点。(2)老师范读。(3)跟读,体会感情。(4)再指名读,评一评,议一议。3.思考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1)读开头和后三个自然段。(2)讨论问题。(3)发言总结。内容上首尾连贯、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谨严,表达清楚;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沉痛心情。(五)练习设计:1.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来?(1)1927 年 4 月 28 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4 月 6 日早晨,妹妹换上了新衣,母亲带她去散步了。答案:(1)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2)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2.课文围绕李大钊讲了哪几件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