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三节 化学键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 Na+和 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 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化学 2 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响的实质。本节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响的实质。本节教学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响的实质。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根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响〕→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说明:问题创设──〔1〕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呢〔2〕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地多于元素的种类呢表征性抽象──通过钠和氯气反响产生白色固体的实验,得出结论〔生成氯化钠〕。原理性抽象──制作三维动画从微观的角度模拟氯化钠的形成,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难点,得出离子键的概念。反思与评价──利用 5 分钟左右的时间,针对离子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电子式的写法进行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应用及化学用语书写的标准性。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教学流程: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响→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响的实质→教学评价。说明:教学手段──关于共价键形成过程的教学,仍然可以采纳多媒体制作动画的方式呈现。教学方法──通过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归纳抽象出化学键的概念。教学评价──10 分钟课堂测验反响。 二、活动建议【实验 1-2】钠和氯气反响实验的改进建议及说明:1.教材中演示实验的缺点:〔1〕钠预先在空气中加热,会生成氧化物,影响钠在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