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化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育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育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育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进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楚,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育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 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提倡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 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 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育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 13 段)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