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语文课 同样应上出“语文”的味道来“森林”与“煤块” -----应试“复习”的“效能” “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有考试就有应试,谈应试没有必要遮遮掩掩。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复习”如何避免“煤的形成”的尴尬。 先讲两个关于语文老师的笑话。 笑话一 十几年前,一个比较偏僻的高中。这个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每个年级只有一个语文教师。教高三语文的老师姓王,家里盖房子,为了省钱,从3月开春解冻起,他大部分时间是忙家里的活,给学生上课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这样,几个月后学生的高考成绩下来了,语文成绩居然位居全县前三名。学生说:王老师经常缺课,他们心里没底,就抓紧时间自己拼了命的看书、做题,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结果反倒印象深刻效果好;如果王老师们天天给他们上课,心里有依靠可能就放松了,没准儿还考不了这么好,更何况王老师讲课又不怎么吸引人! 笑话二 几年前,有一位姓郭的老师,郭老师严谨、认真,对学生负责。一次月考过后,他发现一个很调皮的同学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阅读题和作文,得分是全班最高的。郭老师很高兴,就想让这个同学介绍一下学习经验。没想到这个嘎小子却说:真的没啥经验,其实这两个月我上课根本没认真听讲,要说经验吗,就是我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看了不少课外书。 有人肯定要骂我,怎么能这样糟蹋、埋汰语文老师呢?照你的意思,语文老师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语文老师在讲台上下流了那么多的汗还不如学生自己看看或者看些课外书管用?我绝对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我只是想说,我们是否“计算”过,高三语文复习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我们的高三复习,是不是“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有考试就有应试,谈应试没有必要遮遮掩掩。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应试“复习”如何避免“煤的形成”的尴尬。 高考复习的一般流程 走马观花学教材 到了高三,教材往往成了后娘手里的孩子不受待见。一般情况下,第五册书用七八个星期就能搞定,有的学校可能只学古诗与文言文两个单元,三四个星期完事大吉,就匆匆转入高考“第一轮复习”。第六册的境遇更惨,只是将《史记》单元的几篇课文草草“处理”一下,就转入高考“第二轮复习”。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1忙,实在没时间顾及到那些与高考无甚关系的东西。 其实,这些老师犯了一个最低级的错误,即把以课本为介质的课堂教学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