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送教下乡成果展示培训心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倾听微故事,感知大道理 “我是家里的老二,又是一个女孩子,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月里,这是一个特别的身份……”杜巧丽老师满含深情的叙述,真挚感人的故事让人泪目,“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或许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概括; “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内心的紧急此刻还记忆犹新……”徐延老师“上班伊始”状态的实录记载了一个初上讲台的为人师者的奇怪、紧急与焦虑;“一堂胜利的课,需要我们很多次的打磨以及各方的努力……”刘江云老师的《昆虫记诞生记》向我们展现了一堂乐学高效课堂的形成过程……不管是个人幻想初定的坚持,还是教育成长中的迷茫,亦或是师生间的交往技巧,更甚是教育胜利的诀窍。这一个个微故事都告知我:选择,对很多人,可能意味着两难,但对于有教育幻想的我们来说,不仅简洁寻常,还有着幸福的期盼。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次成长,一次需要经受时间的成长,虽青春渐逝,但会越来越充实,越来越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学习微案例,吸取妙方法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但请信任肯定有两节相像的课程,查找教学中某一环节的相像性,这便是微案例讨论的意义。不管是黄春立老师从 6 节课中提炼出的关于课程资源选择的论断,还是胡艳老师基于《从渔家傲的教学谈背景的连接》的叙述,亦或是邹晓敏老师所谈到的“要给孩子质疑的空间”,都在告知我们一个道理:每一堂课固然不行是同一个模具的设计,但必定有一些环节可以用于多堂课程,我们可以尽可能去查找那两片最为相像的树叶。这一观点的提出,无疑给我这样常常疲于备课的老师指明白方向,“教必有法”,从同一类课型中归纳出有用的方法,或许更有益于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反思微课例,努力提技能 “生本竞学,以追得生成,层出真知灼见; 师道解惑,惟问而探脉,一道润物无声。”一节丰盈的语文课必定是动态鲜活的,是学生能够主动参加,并能依托追问精彩生成的。刘丹娜老师用故事导入激趣,以“水到渠成”的追问使得本应枯燥的文言词汇“之”的讲解生动而好玩;李菲老师更用好玩的举例使人顿悟如何做到先声夺人,以点亮作文的开头。假如说微案例是要找两片相像的叶子,那微课例则是旨在查找那片最完善的叶子。要信任,最好的课堂设计可以更好地唤醒每个孩子内心学习的巨人。 复习备考会,明确指方向 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迷茫:站在初三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