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劳动合同法经济危机

劳动合同法经济危机_第1页
1/8
劳动合同法经济危机_第2页
2/8
劳动合同法经济危机_第3页
3/8
劳动合同法经济危机(多篇) 第一篇:劳动合同法经济补偿 《劳动合同法》时代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 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是用人单位的用工本钱之一,《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在 14 种情形下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这是对用人单位依法用工的法律约束,也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物业治理企业的人员流淌性普遍较大,《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势必面临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问题。本文就《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问题,结合我国现行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做一些探讨讨论,以供同行参考。 一、经济补偿的性质、计算标准和计算基数 关于经济补偿的性质,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惩处论”,认为经济补偿是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惩处;其次种是“社会责任论”,认为经济补偿是帮忙劳动者在失业阶段维持根本生活的补偿,是一种社会责任;第三种是“积存奉献论”,认为经济补偿是对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积存奉献的表达。 笔者同意其次种观点,经济补偿不同于经济赔偿,不具有惩处的性质;经济补偿与我国正在逐步健全的失业保险制度一起,共同构成对失业人员的保障体系,是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经济手段,引导用人单位慎重行使劳动合同解除权,鼓舞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以维护社会和谐,这是用人单位的一种社会责任。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与过去有关规定根本全都,即按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 1 年支付 1 个月工资;6 个月以上不满 1 年的,按 1 年计算;不满 6 个月的,支付半个月。但是,《劳动合同法》对经济补偿的计算基数却与过去的规定不一样。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方法》 第 11 条规定,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为企业正常生产状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 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计算。《劳动合同法》第 47 条规定:“劳动者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计算基数,只有一个标准,即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 12 个月的平均工资,至于企业是否处于“正常生产状况下”,或者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是否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则不再过问。 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法定情形 《劳动合同法》规定在 14 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必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笔者对这 14 种法定情形归纳为七种类型。 第...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劳动合同法经济危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